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強調“完善公益訴訟制度”,這既是對公益訴訟檢察實踐的充分肯定,更是對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更高期許和要求。
如何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推動公益訴訟工作向縱深發展?近日,昌都市檢察院通過各種形式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并提出“要從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干事創業的力量,把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地貫徹到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各環節、全過程!
“2018年28件、2019年43件、2020年65件、2021年195件、2022年226件……公益訴訟檢察制度自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昌都市檢察機關辦案數量逐年穩步上升。辦案類型從最初單一的生態環境資源領域,擴展到食藥安全、國有財產、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文物保護、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安全生產、個人信息保護、現役軍人權益保護等領域;辦案成效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從以前檢察機關‘單打獨斗’,到如今行政機關理解配合,社會公眾全面參與支持,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公益保護共識;辦案模式從粗放式監督到精準監督,從單一領域到多點開花,從一人辦案到團隊協作,從徒手辦案到科技裝備賦能,隊伍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辈际腥嗣駲z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王科介紹,“雖然近五年全市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新時代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與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相比,特別是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從嚴履行憲法賦予的檢察職責不動搖
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黨中央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部署安排和重要舉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專門作出說明,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要求,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公益訴訟制度……公益訴訟檢察制度的長足發展,得益于檢察機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得益于堅持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工作實踐,得益于堅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推進工作。進入新時代,社會變革不斷加深,公益訴訟這一“中國方案”服務國家治理的作用日趨明顯。
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路線為路線,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使命,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不斷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樣才能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展現出公益訴訟這一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堅持司法為民理念,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初心不動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黨的二十大報告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二字重若千鈞。
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負著重要責任。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也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眾多領域提出了新要求、新期盼。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是要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辦好人民群眾身邊“小案”,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身邊公益受損問題,才能讓人民群眾對黨領導下的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充滿信心,不斷厚植黨長期執政的政治根基。
堅持問題導向,以數量規模和辦案質效推動公益訴訟使命不動搖
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在近年來迅速發展進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和不足。特別是在昌都,總體辦案量不大,導致檢察官在監督思路和辦案理念上落后,公益訴訟業務素養不高、業務能手短缺是制約全市公益訴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基層一線表現尤為突出,檢察官不會監督、不善監督、不敢監督的現象依然存在,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抓住阻礙辦案量不高的牛鼻子,改變以往“等米下鍋”局面。通過建立協作機制、設立公益訴訟聯絡員、大數據賦能、科技裝備支撐等,主動出擊,能動履職,不斷拓展案件線索來源,穩步提升辦案數量規模,及時總結辦案經驗,錘煉隊伍辦案水平。同時也要堅持強基導向,推動“人才強檢”戰略,大力培養一支專業化公益訴訟隊伍。
既要有“量”的增長,更要有“質”的提升。2022年11月15日,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為推進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深入開展增加了地方法規依據。全市公益訴訟檢察工作要加強與相關單位在公益訴訟案件線索發現、調查取證、問題整改等方面的協作配合,加大一線辦案力度和廣度,嚴格規范法定授權和辦案程序,樹立“精品案件”意識,常態化開展檢察建議“回頭看”,注重提升檢察建議的剛性和落實,不斷助推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向縱深發展,以更好的“質”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努力完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完善公益訴訟制度”目標要求。
(來源:昌都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