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區檢察機關依法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相關工作情況,通報典型案例,并回答記者提問。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政府新聞辦主任德吉卓嘎主持。
自治區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新聞發言人沈小丁介紹全區檢察機關依法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相關工作情況。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用心用情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揪心事煩心事,是人民檢察院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鄙蛐《〗榻B,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區檢察機關共辦理涉農民工工資支持起訴案件483件,其中支持農民工起訴106件,綜合運用支持起訴、調解等方式,幫助農民工追回欠薪2378萬余元;依法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違法犯罪,懲治惡意欠薪,受理審查逮捕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7件7人,審查起訴17件17人,起訴3件3人、不起訴11件11人;加強行政檢察監督,共受理涉農民工工資行政違法行為監督案件36件,審結提出檢察建議34件并全部被行政機關采納,有效促進了依法履職、依法行政,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
“將司法辦案與主動打好‘三大攻堅戰’、服務‘六穩’‘六!袡C結合,堅持高站位部署,高要求謀劃,高效率推進!睋榻B,近年來,全區檢察機關緊盯工程建設領域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自治區檢察院先后制定了《集中攻堅“雙拖欠”工作方案》《全區檢察機關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行政檢察監督專項活動實施方案》《西藏檢察機關開展重點工程建設領域檢察監督專項活動實施方案》等。同時,自治區檢察院黨組將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依法懲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作為重點工作任務予以部署并納入年度考核目標管理責任書,強力推進涉農民工工資權益保障。
自治區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羅色江措參加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充分發揮民事檢察職能,化解矛盾糾紛,促進訴源治理。全區民事檢察部門在辦理涉農民工工資案件時,堅持依職權監督和依申請監督雙管齊下,延伸觸角發現和排查相關案件線索,暢通12309檢察服務熱線,堅持服務窗口前移,及時介入化解矛盾糾紛。
促成訴前和解,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在辦理農民工工資案件時,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落實“六穩”“六!币,做到既保就業民生又保市場主體,主動協調拖欠工資的單位,促成雙方以訴前和解方式使案件得到高效解決,減少當事人訴累,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勞有所獲。例如,拉薩市檢察院深入踐行“楓橋經驗”,將和解工作作為案件辦理的前置性程序,將民事案件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作為辦案目標,民事支持起訴案件90%以和解結案;拉薩市達孜區檢察院促成225戶878人與拉薩市某水泥有限公司達成和解協議,僅用2天時間就促成該公司將拖欠近536萬元的工資支付到位;林芝檢察機關借助“檢察官工作室”,積極解決群眾反映問題,滿意度達到100%;昌都市檢察院促成用人單位達成訴前和解,為27名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挽回經濟損失156萬余元。
支持起訴,為農民工依法維權“撐腰”。自治區檢察院成立專門辦案團隊,制定支持起訴工作規范化流程,對涉農民工工資支持起訴工作予以專題調研、督促指導、集中攻堅和跟蹤問效。拉薩、林芝、昌都、那曲等地檢察機關開展了民事支持起訴專項活動,完善內部分工協作,推進支持農民工討薪工作深入開展。檢察機關通過依法支持當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幫助農民工理性維權,對受理的農民工討薪案件,經審查符合起訴條件的,引導農民工向法院提起訴訟,合理表達訴求,追討薪酬。其間,檢察機關主動加強與法院溝通,共同促成雙方當事人和解。例如,易某林等13名農民工因昌都市某建設工程公司不支付勞動報酬,向當地人民檢察院申請支持起訴,經昌都市卡若區檢察院調查核實后,依法決定支持起訴,并協助法院促成雙方當事人和解,及時追回13名農民工全部工資12.8萬余元。江達縣檢察院支持起訴的陳某等6名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糾紛一案,主動協助法院促成雙方當事人調解,為陳某等6名農民工追回工資62萬余元。
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王旭東參加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強化刑事打擊,依法嚴懲惡意欠薪犯罪。一是充分履行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出庭公訴和訴訟監督職能,對重大惡意欠薪案件通過聯合掛牌督辦、提前介入偵查、專業化辦理等方式,依法及時查辦了一批惡意欠薪犯罪,有效發揮了刑罰的懲治和震懾功能。如八宿縣檢察院對代某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依法提起公訴,法院一審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并處罰金5000元。
二是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為企業特別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法治環境,實現維護農民工權益和護航民營企業雙贏共贏多贏的效果。例如:拉薩市城關區檢察院在辦理馬某某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一案中,充分考慮犯罪嫌疑人經營中的客觀原因,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并責令其具結悔過,積極償還所欠薪金。
三是積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刑事司法政策,通過鼓勵、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悔罪、積極籌措資金支付勞動報酬,既為勞動者及時追欠挽損,也為企業后續發展留足余地。
四是建立檢警協作配合機制,自治區檢察院會同自治區公安廳制定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檢警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積極推動檢警協作工作落實。全區市縣兩級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共設立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81個,實現全區全覆蓋。各級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將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作為信息共享、會商案件、業務交流的依托,形成打擊惡意欠薪違法犯罪的工作合力。
加強行政違法行為監督,促進依法履職依法行政。一是對于人社部門作出責令支付農民工資決定并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而法院不依法受理人社部門的執行申請或者既不受理又不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等違法情形,檢察機關依法開展行政非訴執行監督,促使法院對農民工欠薪案件快立快處。例如,亞東縣檢察院辦理的1件涉及用人單位未履行支付拖欠工資行政處理決定申請強制執行案,針對縣法院逾期未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裁定的問題,及時依法向縣法院制發檢察建議予以糾正,確保了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
二是注重涉農民工工資支付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促進矛盾糾紛實實在在得以解決。例如,拉薩市城關區檢察院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中,發現人社部門對一起某公司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久拖未決,遂進行全面調查核實,找準案件癥結,充分釋法說理,促成宋某某等7名農民工與欠薪公司達成和解協議,及時拿到被拖欠工資5.4萬元,解開了各方的“疙瘩”,解決了各方的難題,達到了群眾滿意、企業滿意、政府滿意“雙贏多贏共贏”的效果。
三是在涉農民工工資支付行政監管方面,對行政機關不依法行使職權或者違法行使職權的,依法開展行政違法行為檢察監督。例如,行業主管部門既未將本行業發生的欠薪情況記入企業信用檔案,也未通過本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向社會公布,或者存在明顯的管理監督漏洞需要加強和改進管理監督工作的,檢察機關及時制發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日喀則市兩級檢察院開展對行政機關怠于履行全面落實“五個全覆蓋制度”職責的監督,及時制發檢察建議10件。
開展專項監督活動,強化源頭治理。為進一步發揮檢察監督在服務保障西藏發展穩定和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西藏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建設工程項目合法規范推進,及時預防和依法打擊重點工程建設領域違法犯罪,深入推進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2022年6月,自治區檢察院集中民事、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力量,開展了重點工程建設領域檢察監督專項活動;顒娱_展以來,先后開展現場法治宣傳36場次,針對部分施工企業未與農民工簽訂勞務協議、未落實農民工實名制管理、未實行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未足額繳存農民工工資保證金、未落實工程款支付擔保制度等問題,制發《檢察建議》23份。在專項監督活動中,日喀則檢察機關辦結農民工工資支持起訴案件20件,督促項目單位完善相關監管措施,向企業發出檢察建議17份,相關企業均已整改到位;山南檢察機關開展涉農民工工資問題案件線索排查17次,排查核實線索8條;昌都檢察機關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5份,察雅縣檢察院辦理涉川藏鐵路(昌都段)建設支持起訴案件11件,為15名農民工追討工資228118元;林芝檢察機關開展檢企共建聯動活動、提供法律咨詢4次,調研4次,就企業管理制度方面提出意見建議1次;阿里檢察機關辦理涉重點工程領域民事案件16件,涉及人員17人、資金134萬余元。
自治區檢察院主動加強與自治區人社廳勞動監察局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信息共享機制,就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市、縣兩級檢察機關積極與同級人民法院、司法、民政、信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及工會、殘聯等組織建立工作機制,不斷優化民事支持起訴工作的內外部環境,提升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工作質效。拉薩市檢察院聯合市司法局會簽了《拉薩市檢察院 拉薩市司法局支持起訴和法律援助工作聯系機制》,開展“加大支持起訴力度、傳遞檢察為民溫度”專項行動;山南市兩級檢察院開展線索排查工作和人社勞動監察部門對接15次,邀請人社勞動監察工作人員擔任檢察官助理,讓民事支持起訴工作更加專業化,精準化;林芝市檢察院與市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支付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信訪局制發《關于做好歲末年初農民工討薪民事支持起訴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核處自治區信訪局反饋農民工工資拖欠線索問題工作的通知》,并按照管轄向7個縣區檢察院移交支持起訴案件線索。察隅縣檢察院與縣法院、司法局簽訂《關于加強支持起訴工作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民事權益的實施意見》,有效促進各部門分工配合、相互協作,切實維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昌都市兩級檢察院以領導干部下基層矛盾糾紛大排查、蟲草采挖蹲點駐守等工作為契機,主動加強與同級人大、政協、司法、婦聯、民政(殘聯)、鄉(鎮)村(居)等單位溝通聯絡,使支持起訴案件能夠及時進入檢察環節。
下一步,全區檢察機關將始終牢記司法為民宗旨,切實維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為進一步促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多檢察貢獻。